一、天地之間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。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二、互動式課程
師父:有何感觸?
學生:最後一天擲筊的那件事,大家都很歡喜啊。
師父:你這叫有回答與沒回答的同一回答,我說有什麼感觸你說很歡喜。
學生:報告師父進度,那個師父(神衣)的補丁,我們都還要再自己補。
師父:那就拿布去補就好了啊,不用縫了啊。
學生:因為沒有九個補丁的,都是十二跟十六的,這個顏色可以嗎?
師父:行,這個可以。
學生:九個補丁怎麼補法?
師父:就找地方補九個就好了嘛。
學生:沒有限制地方哦。
師父:人家講的十二跟十六是身上九個,頭上三個,所以才叫十二嘛,衣服補那麼多幹啥麼?
學生:瞭解瞭解。
師父:丐幫也才九袋長老。
學生:那大小尺寸有關係嗎?
師父:沒關係,衣服好看比例大小為原則嘛,弄得大也不好。
學生:好,好的,這個就我們自己補啦。
師父:你們補。我說的感觸,跟你們所言的歡樂快樂喜悅是不同的故事,你們談的叫情緒的反應,我看的是感悟,上一次所言有啥感悟嗎?
學生:有什麼感悟喔?因為師父的提示,雖然聽課聽那麼久的時間,但是都陷在人為的思考,沒有去想到說怎麼樣才能夠跟神明接續。所以說聽完師父解離這些問題的時候,我們才瞭解說,用什麼最快的方法能夠跟神明接觸。以往想不通的,師父這樣子解離出來的時候,感觸比較多,原來師父講課這麼久,雖然說我們都有在聽有在改變,但事實上都沒有改變,根性方面沒有從深層裡面去解離出來。
師父:那還有一點就是「執行力永遠不夠」,猜測、懷疑與反覆思考的時間過多,而又沒有真正著手去找一個答案。反覆的推敲與討論的過程永遠不去詳察一個答案,或者真正實際去操演一次,那也就叫作「口頭論道」,是吧?
一直停留在那個階段裡,就會反應到你們與所謂廣泛靈界接觸的方法,你們要活在夢中啊?那叫一個虛幻不實而永遠沒有自己真實得到的故事;可是你們又永遠只能拿著僅有的東西捏著不肯放下,只因為你們在說:還沒找到一個好的方法,所以舊的先捂著;可是總不知你們捂著那個就如師父講的:「你不先放掉前頭,你一隻手可以抓幾樣啊?」
可是你們永遠只在等我先拿到好的再改變;一輩子的因果循環,在這人世間,不就一直存活在這種循環的基礎思考裡,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。可是又沒有人永遠敢去嚐試,所以才有這麼多人在等成功的案例出現。可是等人家成功,你還模模糊糊不知道為啥人家成功,因為中間有一個過程,當執行力一出現,驗證的速度將會不斷的加快,在那加快的過程中,你很可能已與他活在不同的層次裡,那一刻,你要用什麼基礎的標準去學習?講的與你能聽到、與你能理解的,他已經相差一個層界,它像不同國度的語言,會跟不上腳步啊,會跟不上腳步啊。
學生:真的會跟不上。